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理论探讨 正文

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

2015-10-19    来源:大化县政协第三课题调研组    点击:1218次

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化县政协第三课题调研组   执笔/ 蓝海芬  韦汉国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是红水河畔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瑶族自治县,境内有瑶族、壮族、汉族、毛南族、满族、仫佬族、仡佬族、水族、苗族、回族、侗族、彝族、京族、土家族共14个民族,总人口46.14万人。除汉族以外,全县少数民族成分13个,人口43.4万,占总人口的94.1﹪。其中,壮族和瑶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其他为迁入民族,瑶族10.3万人,占总人口22.3%,壮族33.09万人,占总人口71.7%。
        自古以来,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瑶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器具等;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化)包含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庆、传说、故事、谚语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绚丽多姿,是壮瑶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影响,壮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逐步被“挤压”,空间越来越小,其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民族性越来越受到受到冲击,有的遭到严重的毁坏,有的已经流失或频临绝境,给壮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困惑和矛盾,也给民族文化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当今社会文化变迁剧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加强壮瑶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各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民族传统文化、享受民族传统文化,进而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各少数民族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为了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县、自治县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我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子,推动校园民族特色文化的创建,促进民族文化在新常态下得到传承和弘扬,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体现民族文化办学特色,最近,县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县城区及乡镇部分中小学校,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先后赴区内的天峨、隆林、平果,区外的贵州省罗甸、紫云等县(市、区),学习考察区外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所到之处,所见所闻,令人眼界大开,也受到深深的教育和启迪。
        一、区内外县(自治县)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党委政府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我们不论是到区内的天峨、隆林、平果,还是区外贵州省罗甸、紫云等县(自治县),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各学校、乡镇也相应地成立开展本地(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组织机构,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每年定期听取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政治上关心,物质上保障,工作上支持,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主管部门牵头,为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推波助澜。隆林县从2012年始,由教育局和文体局联合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先后在隆林中学、新州一小等学校开展“山歌进校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壮族山歌、苗族山歌、彝族山歌对唱等。每年“三月三”壮族歌会,该县均组织学生参加节庆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和体验本民族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自1999年以来,隆林二中多次组队参加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摔跤等比赛项目获得佳绩,被评为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三)学校具体落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声有色。学校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挖掘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为着力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制定了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的中长期规划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措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具有特色的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罗甸县各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收集地方民间文化进校园。如收集整理以布依族、苗族为背景的民间文化,组编校本教材,让优秀的风俗礼仪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耳熟能详;二是引进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在学校开展陀螺、踩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是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弘扬民族民间舞蹈。如,栗木中学的《夜乐舞》;罗悃小学的《织布舞》、《布依灯谣》;沫阳民小的《苗家迎着幸福来》、《苗乡情》、《醉苗乡》、《七月火把节》;四是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各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课,为学生表演。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剪纸、民族刺绣,创作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摄影、书画作品等,在校园培育了浓厚的民族氛围。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于1982年办了一所全寄宿制小学――连南民族小学。学校以全县农村瑶族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探索发展民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加快培养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为宗旨,以“管理规范、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和谐发展”为目标,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族歌谣和民族体育;编写了《瑶族刺绣》、《瑶族长鼓舞》等5种瑶族传统艺术读本。通过学习瑶族传统艺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四)加大经费投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增添活力。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县市区,从当地政府、学校的汇报材料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可以说是毫不吝啬,而且专款专用,用在刀刃上。隆林县从2009年始,每年由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各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亮点频闪,在全区树起了先进典型。
        二、大化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大化县现有中小学校488所,其中小学470所,初中16所,高中2所,在校生约6万人。建县以来,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对在中小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办民族班。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办班模式,分别在县民族中学、七百弄实验学校开办少数民族初中班、小学班各一个,采取“困难优秀学生优先、财政投入优先、人才安排优先”等措施,每年定额招收小学毕业生和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落实民族班办班经费和专项补助资金,选派责任心强、教学业务水平好的教师在民族班里任教,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迸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使民族班成为了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窗口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
        二是开展双语教学。近几年来,我县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和推广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是探索教学模式。各学校把民族体育项目和文艺节目融入到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之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大化二中是“广西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该校多次组队参加区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佳绩。在每年举行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学校都安排有壮、瑶等少数民族节目参演,社会反响很好;七百弄实验学校还组织学生唱瑶歌、讲瑶话活动。通过活动,加深了师生对瑶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县民族中学举办射弩、打陀螺、板鞋竞速课程培训,每年都组队参加县里举行的祝著节庆活动,取得好成绩。
        (二)存在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个人存在重经济发展速度、轻民族文化保护的思想倾向,个别学校也出现重全日制教学、轻民族文化教育的现象。据了解,全县中小学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部门领导、学校教师对壮族、瑶族有哪些传统文化并不了解,有的甚至认为讲瑶话、唱瑶歌是低人一等的事情;也有的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有抵触情绪,认为在校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花费时间多,会影响到升学考试。
        二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认知程度较低。在调研中,我们通过随机抽样问卷,就以下问题调查了6所学校的300名学生。即:1.你了解瑶族文化吗?下列哪些是属于瑶族文化? 2.你认为在学校进行瑶族文化教育有必要吗?结果发现,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了解"的有261人,占总人数的87%,只有10%的人回答"了解"。在对第2题回答时,回答”不必要”的人数由2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5.33%。这就说明,中小学校的师生对瑶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认知程度较低。
        三是缺乏教材和教学依据。在调研中发现,全县488所中小学中,不少的学校都有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愿望,苦的就是没有现成的教材,致使全县没有哪一所学校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率低。在“双语”教学中,由于瑶族老师少,其他民族的老师又不懂瑶话,再加上瑶语(布努语)还没有形成文字,教学难度很大。另外,部分受访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都认为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没有政策依据,盲目开课费时费力,甚至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是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不浓。据调查发现,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途径,社会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熟知程度偏低,导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难以走进学校。目前不少学校基本上没有民族文化墙、宣传橱窗、板报和民族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也见不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永久性标语,整体文化氛围不浓。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年增加了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经费没有单独列入预算,致使民族文化教育必须的经费严重缺乏,致使如基础设施、教材编写、器材购置、服饰制作、办公经费、培训费等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增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壮族和瑶族是我县两大世居少数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彩的民俗风情,是壮瑶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开发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当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在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强化民族文化和本土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成长,这对发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青少年的自身发展,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站在“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不断增强做好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学校的特殊作用,通过以学校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有计划、常规性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壮瑶民间传统文化在学校得到发展和宣扬,不断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力量,增进民族团结,为大化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加强领导,强化保障,确保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提振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保护发展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民族文化教育和保护传承工作提高到“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同研究部署,同组织实施,同检查考核。建立完善学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定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工作,把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标准,作为判断领导能力和水平的依据,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及《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出台促进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如“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政策。加强我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切实找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抓手和载体,确保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县人大常委会要研究制定和颁布旨在保护和传承本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各有关单位、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法律的角度来推动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是强化教材保障。教育、民族、文化等部门要联合编写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人文现状的乡土教材,如《民族概况》、《壮族饮食》、《瑶族服饰》、《民族礼仪》、《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瑶族民间故事》等中小学版精简读本或课外辅导读物,全面介绍壮瑶各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知识,突出壮瑶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并纳入课程体系中,下发各中小学校,列入学校教学内容,为开展壮瑶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教材。
        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经费保障是关键。政府要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资金,为各有关部门、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要制定吸纳社会资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确保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扎实推进。
        五是强化机构保障。一方面成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非遗中心要组织开展文化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壮瑶民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通过文字、录音、录像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对壮瑶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创造条件。加强对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协调指导,组织开展民族文化培训班,培养新一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乡镇也相应地成立本地(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形成强有力的机构保障。
        六是强化人才保障。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工作。学校要安排熟悉民族文化、精通民族语言的老师到民族民间文化教学点、班级任教。要通过完善机构编制、强化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训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师,使他们成为胜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双师型”人才。同时,注重挖掘和培养壮瑶民间乡土人才和文化大师,并进行评定和命名,建立和完善壮瑶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档案,培育和组建一批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技能精通、业务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民族民间文化艺人队伍。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突出活动重点,加强部门联动,创新活动载体,规范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活动凸显壮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县教育、民族、文体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出谋划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切实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指导。要从资金上给各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重点支持。各中小学校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成立工作机构,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互为参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举办培训、开办专栏、编印教材、现场指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日制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方法,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参与相关的活动,能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认同和接受传统,并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提升。
        三是规范课堂教学。各中小学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认真制定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推进计划与教学计划、具体实施方案与长效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开展。将民族文化常识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开足课时,做到有教材、有计划、有教案、有作业、有总结。老师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教改、教研工作,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水平,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有效开展。
        四是丰富教学内容。根据我县壮瑶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歌舞方面,主要是铜鼓舞、竹鼓舞、扁担舞、板鞋舞等;歌谣方面,重点是壮瑶古歌、情歌、酒歌、婚恋歌、拦路歌、敬酒歌、《密洛陀古歌》等;民间工艺美术方面,主要是染布织布技术、蜡染、刺绣、挑花、织锦、编织、铜制、银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方面,主要是铜鼓、唢呐、笛子、二胡、木叶等;民族民间体育娱乐主要有:打陀螺、射弩、斗鸡、斗鸟、摔跤、拔河等。此外,还有诸如民族历史、故事传说、人文、地理、医药、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礼仪知识、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通过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质量。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氛围
        要加大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建立具有大化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网站,通过互联网、广播、影视、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各中小学作为壮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要制作民族文化墙、宣传橱窗、板报或民族文化长廊,宣传壮瑶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展示民族精神风貌,让每一处墙壁烙下民族文化的印迹,散发诱人的民族文化芳香。同时,创新载体,在校园内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让学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全社会关心民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