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瑶族医药 正文

蜈蚣草(图/文)

2019-03-30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811次


蜈蚣草。(韦汉国   摄)

 
        蜈蚣草为多年生草本,属蕨类植物门,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高1.3-2m。根状茎短,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cm,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cm,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药名】肾蕨
        【别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夭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可采。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叶或全草。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性味归经】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考证】出自《广西药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