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蓝王蓝陆的文化遗产

2019-10-28    来源:蓝冠忠    点击:1775次

蓝王蓝陆的文化遗产

蓝冠忠
 
        历史证明,凡是一个民族居住较长时间的地方,必然留下该民族的文化印记。经历史考证:安定文化是布努瑶文化起源。在距今约两千年汉代三国初期,封建王朝汤王汉夷官军禁令限制“不许瑶人讲用汉话汉字。”蓝王令其军民子孙,在安定地方讲自己原始母语,叫做“安定方言古瑶语”。令其子蓝陆、蓝佑在安定地方制作“生字”,叫做“安定方言古瑶字”。如瑶语名雨曰“汶”,名水曰“淰”,名山曰“岜”,名河曰“汏”等,山、水均用瑶语来命名。另外,今瑶族所居之吊脚楼干栏木柱是蚩尤氏所创造,无可辩驳地证明布努瑶先民在此居住已久。
        为什么说“安定文化”是布努瑶文化起源呢?布努瑶巫师尊蓝王为大法师。蚩尤被黄帝杀害后,二弟丁扛,即蓝王,继承蚩尤以髀骨作为人丧,使“天主”与“人主”同一。而蓝王本身也兵主。故蓝王统领七主:即天主祠王;地主祠泰山、梁父,于高山下的小山建峙祠天;兵主祠王;阴王祠三山;阳主祠之众;月主祠莱山;日主祠迎日出;四时祠琅琊(岁始),蓝王则是八神八主的总监。因为蓝王能通天达地,后又为“板东辰”(启明星),从而取得了观测、祭祀金星的巫觋权,并成为九黎联盟内各氏族的集最高巫、政、神权为一体的首领,后人又称他为法师。
        蓝陆蓝佑听从他的指挥,继承他的遗志,用自己所制作出来的“生字”,传承祖母密洛陀《道德经》在安定地方编撰巫教经书手抄本各种经书科仪,制作一整套傩神古韵,成为傩文化。布努瑶巫教经书手抄本及傩文化是中国瑶族最早出现的瑶族文化。
        傩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具有特色的瑰丽珍珠,它记载了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与精神,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的总结。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历史时期,人们用来驱逐疫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命又司大傩”。高诱解释为“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傩戏与傩舞上。现在布努瑶民间的巫教活动仪式,其实是一种初级的、原始的傩戏与傩舞。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这种初级的、原始的、最古老的的文化艺术将逐渐被人遗忘,因此,现在我们所获得的傩文化,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和传承密洛陀文化、蚩尤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将具有世界性、永久性深刻的意义。
        傩戏又是戏曲的一种别类,原先发源于广西河池地域安定(今都安县)为蓝王、蓝陆蓝佑所制。流行于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傩戏特别盛行。后来,流行到东南亚各国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各地有《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等不同称谓。
        布努瑶的超度亡灵仪式,多以《密洛陀道德经》为内容,以蓝王为大法师,以蓝陆、蓝佑为教主。做大小法师都得奉请他们降坛护法。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颂唱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香烛为气氛效果。在《师道戏》中,内容逐步发展诸神活动,表演者都以傩面来体现诸神面貌、特征,于是傩面具就显得十分珍贵。
        傩戏是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研究蓝王蓝陆研制傩面遗产,带有世界性。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们往往带着傩面具参加舞会,其含义是多方面的。在布努瑶的《师道戏》中,每个面具都代表一个神,如日月神、战神、土地神、雷神、龙神、守护神、送子神、花神、家先神等,根据内容需要,需要哪个神出面,表演者就戴哪个神的面具出场,这样,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各种神栩栩如生,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因此,巫师经书、傩文化在密洛陀文化、蚩尤文化的大海中,已是一朵不可缺少的浪花,它已经流向世界,而且永远在世间猛烈地放着不熄灭的火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